都说文曲星偏爱大唐,天才辈出,神童频生。尤其是初唐,神童更是组团而来,王勃、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组成的“初唐四杰”,个个天赋异秉,出名趁早,被粉丝称为初唐F4。
后来这F4组建了一支唐朝乐队,是大唐第一个美声流行跨界组合的Super vocal。年龄最小的王勃负责的声部是假声花腔男高音——他也想低调,可实力不允许啊。
王勃的祖父,著名思想家教育家“文中子”王通,可能大家不熟悉。但是他的叔祖父王绩,你铁定知道,就是那个写出“树树皆秋色,山山唯落辉”的诗人,人家可是五言律诗的奠基者哈。
出身于书香门弟,从小耳濡目染,再加上聪明好学,王勃6岁就能作诗写文章,且“构思无滞,词情英迈”。
现在6岁的小孩会什么?能鹦鹉学舌背个《三字经》、唐诗二三首,家长就在微信群、朋友圈狂晒了,收集三百个赞,就能参加各种“小天才”、“小博士”民间大赛。
第一个给王勃戴上“神童”帽子的是杜易简。他是王勃父亲王福畴的好友,也是杜牧的祖父杜审言的堂弟,是文艺圈中德高望重的大V,说话相当于专家认证。
杜老见小王勃冰雪聪明,比他的大哥哥们还有才,便借《世说新语》中谢安、谢玄把人才比作宝树的话,表扬他们兄弟是“此王氏三珠树也!”
这话令王勃铭记于心,以致于后来他在《滕王阁序》里还想起了杜易简,只是谦虚地说自己“非谢家之宝树,接孟氏之芳邻”。
东汉史学大神班固曾经用古字古词写了一部鸿篇巨著《汉书》,艰深难懂,令当时的人读起来如同天书,必须查字典找度娘。后来唐太宗贞观年间,秘书监颜师古呕心沥血用毕生所学为《汉书》作注解,一直是后人阅读时最权威的参考。
可是9岁的王勃读了颜老的《汉书注》后,立即写出十卷的《指瑕》,一一指出注书中的各种错误。What?你个小屁孩,童言无忌,竟敢挑战前辈大家,你咋不上天与太阳肩并肩呢?
王勃的博学多才还不限于此,10岁时,便饱览六经,即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易》、《乐》、《春秋》。因为其中的 《乐经》已失传,后世只有“四书五经”一说。
王勃还准备跨界出圈。12岁时,他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,先后学习了《周易》、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难经》等,对“三才六甲之事,明堂玉匮之数”有所知晓。
学无止境,果然天空才是王勃的极限。
学而优则仕,这是当时每个文人的职业生涯规划。公元663年,13岁的王勃回到山西老家,开始写热文爆款,积极投稿寻找入仕的机会。小朋友,你还未成年呢,“未冠而仕”——哪个机关单位敢录用一名童工啊?
雄心勃勃的王勃准备参加选秀,一举成名天下闻。14岁时,王勃参加了达人秀的全国海选。在家门口的龙门县赛区,担任评委的是当朝宰相刘祥道,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。
海选人山人海,每个参赛选手登台都是先自我介绍,然后讲一个自己的悲惨故事,接着才艺展示。刘丞相边看边摇头,不断地按铃灭灯:就这?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,毫无特长。
轮到王勃上场了。年龄这么小,符合广电总局的选秀规定么?刘丞相心里犯嘀咕。但见王勃不慌不忙,一声不吭,竟掏出一根墨来现场磨起来,磨啊,磨啊,没完没了。这孩子到底要唱哪一出啊?主持人一直催场:这位选手,请开始你的表演。
王勃磨好墨,又拿出酒喝起来,微醺之时,还掏出一块布,干脆躺在台上蒙面而睡。刘评委忍不住了,毒舌道:你这是在表演行为艺术么?戏精!
王勃做足了功夫,起来就是出口成章,竟然是献给评委的《上刘右相书》。
盖闻圣人以四海为家,英宰与千龄合契......辟地数千里,无益神封;勤兵十八万,空疲帝卒。警烽走传,骇秦洛之甿;飞刍挽粟,竭淮海之费.....岂非顺物不若招类,报国不如进贤.....穷则独善其私,达则兼善天下......
没想到如此小小年纪,有这么大的见识,还敢评论朝政,表明自己积极用世之心,真是初生的牛犊。在现场观众的尖叫声中,刘丞相转过椅子称赞道:“此神童也!I want you!”
这是官方首次公开认证一名神童。既然是神童,当然可以作为文艺特殊人才破格录用,年龄可以适当放宽,符合相关劳动法规。
有了选秀冠军加持,再加上大V推荐,王勃的发展前途,可以说是探照灯照过,笔直而光明。第二年,他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《乾元殿颂》,上表仕进之意。这篇文章洋洋洒洒近六千字,歌功颂德,词美义壮,惊动圣听。高宗见如此颂词,竟出自未及弱冠的少年之手,惊叹不已:“奇才,奇才,我大唐奇才!”
君无戏言,皇帝的话就是圣旨,这就相当于给王勃直接签发神童证书了,以资鼓励。
公元666年,16岁的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,成为少年大学生,并被授职朝散郎,是朝廷最年少的命官,堪称文艺圈中的当红小鲜肉。在京城,王勃赶通告,上综艺,参加文艺沙龙,结识了许多新朋友。
有相聚,就有别离,王勃写了一系列关于送别的诗文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首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
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
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
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
通常的离愁别绪,都是“黯然别之销魂”,然而王勃却持豁达态度。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这个金句,流传至今,常常出现在毕业纪念册扉页,排在王维的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”与高适的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何人不识君”前面。
有才又有人气,王勃经人推荐,担任沛王府修撰,成为沛王李贤的首席伴读。
这个首席伴读,也是高级玩伴。在唐代,宫廷间最常玩的游戏是斗鸡,“上之好之,民风尤甚”。李贤就是公鸡中的战斗鸡,每次斗鸡,王勃都要帮他分析谋划,还要赋诗写文,发到群里造势,疯狂打call。
有一次,适逢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兄弟俩斗鸡。王勃写了一篇《檄英王鸡文》,讨伐英王的斗鸡,以此为沛王助兴,没想到发到群里成了奇文共赏。
盖闻昴日,著名于列宿,允为阳德之所钟。
......
两雄不堪并立,一啄何敢自妄?
养成于栖息之时,发愤在呼号之际。
望之若木,时亦趾举而志扬;应之如神,不觉尻高而首下。
于村于店,见异己者即攻;为鹳为鹅,与同类者争胜。
......
倘违鸡塞之令,立正鸡坊之刑。
牝晨而索家者有诛,不复同于彘畜;雌伏而败类者必杀,定当割以牛刀。此檄。
真是奇才,奇思妙想,超出凡人的想象。开头就把鸡提升到天神的地位,能显示国运兴衰的征兆,所以斗鸡是一件天大的神圣的事,其胜负关系到尊严,简直成王败寇——弱鸡当格杀勿论。
围观的群众一看此文,相当鸡动,纷纷点赞转发,一直转到唐高宗手里,却触动了皇帝最敏感的神经。他立刻联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其兄建成、弟元吉而获得政权的事,认为王勃的文章有意挑拨诸王间的关系。
于是龙颜不悦,怒批道:“歪才,歪才!二王斗鸡,王勃身为博士,不行谏诤,反作檄文,有意虚构,夸大事态,是交构之渐,应立即逐出王府。”
就这样,“奇才”变“歪才”。皇上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,翻脸如翻书,翻书就翻facebook,将王勃免官,逐出长安。
从此,王勃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四川漫游生活。
在蜀中,王勃静下心来创作了大量的诗。最重要的是,他乡遇故知,重阳节偶遇了队友卢照邻——这个初唐F4,其实是个云组合,年龄相差太大,从未完整合体过,连见一面都难,只能纸上弹琴,线上表演。
短暂的相聚后,又是各奔西东,两人写下同题诗《蜀中九日》:
九月九日望乡台,他席他乡送客杯。
人情已厌南中苦,鸿雁那从北地来。
后两句,于无情处生情,一不小心透露了王勃的心思。他嘴上说“雅厌城阙,酷嗜江海”,表面上很洒脱,内心却是不甘和郁闷,只能借着蜀地山水寄托客愁旅思。
公元671年秋冬,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。由于他知医识药草,而虢州药物丰富,在朋友在推荐下,王勃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。看,艺多不压身,多掌握一门技能有多重要,说不定应聘面试时就成了你的加分项。
万万没想到,在这里,王勃的人生遭到了第二次爆击。他将一个叫曹达的犯罪官奴藏匿起来,后来又怕走漏风声,竟用绳索勒死了曹达,结果被当场抓获,定为死罪。
这事有些蹊跷,以王勃一介文弱书生,即便他有那个的胆,也没这个力气呀。关键是,人在屋内一死,官兵就进来了,明显是个圈套。还是《新唐书》的记载有道理:“倚才陵藉,为僚吏共嫉”。
更严重的是,此事还连累了他的父亲,导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(今越南北部)县令,远谪到南荒之外。简直是实力坑爹啊!
好在王勃只坐了一年牢,适逢大赦,免于死罪。出狱后,22岁的王勃好像忽然体味到人生的浮沉,明白了光阴的意义,兴衰际遇,如花开花落,伤心之余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伤春古体诗《落花落》。
落花落,落花纷漠漠。
绿叶青跗映丹萼,与君裴回上金阁。
影拂妆阶玳瑁筵,香飘舞馆茱萸幕。
落花飞,燎乱入中帷。
落花春正满,春人归不归。
落花度,氛氲绕高树。
落花春已繁,春人春不顾。
绮阁青台静且闲,罗袂红巾复往还。
盛年不再得,高枝难重攀。
试复旦游落花里,暮宿落花间。
与君落花院,台上起双鬟。
公元675年秋天,在家呆了一年多的孝子王勃,决定漂洋过海去看父亲。途经南昌时,还碰到了名场面,让他一战名动天下,彪炳史册。
当时,南昌都督阎伯舆新修成了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,准备重阳节在滕王阁内举办隆重的庆典,大宴宾客。王勃也搞到了一张请帖,蹭红毯,凑热闹,贡献流量。
其实,阎都督是想借此机会隆重推出他的女婿孟学士,因为女婿准备了一篇序文要在庆典上首发。按照综艺真人秀的彩排流程,阎都督出题,各位嘉宾假装苦思闷想,然后孟学士闪亮登场,一挥而就,大家齐声欢呼,鼓掌,献上膝盖......造星成功!
没想到节目录制时王勃不上道,竟不推辞,接过纸笔,也不像选秀时那么多事了,直接当众书写。这令阎都督老大不高兴,拂衣而起,转入帐后,由人在外面一句一句传递给他听。
豫章故郡,洪都新府。
阎都督听了冷笑:不过尔尔,中学生作文,时间,地点,人物,接下来我都知道他要写什么了。可是当他听到下一句,就沉吟不语了。
星分翼轸,地接衡庐。
再倾耳往下聆听,直到:
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渔舟唱晚,响穷彭蠡之滨,雁阵惊寒,声断衡阳之浦。
阎都督坐不住了,不得不叹服道:“此真天才,当垂不朽!”然后他就一直站着听完了王勃的这篇神作《滕王阁序》,感动哭了。
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。屈贾谊于长沙,非无圣主;窜梁鸿于海曲,岂乏明时?所赖君子见机,达人知命。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?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
这一连串典故,好像是欺负在座的文人学士书读得少——没办法,那个时候写文章不用典故,就像现在拍照没用美颜一样,要失色很多,简直傻瓜。
才思泉涌的王勃根本停不下来,意犹未尽,文末还附赠了一首《滕王阁诗》。
滕王高阁临江渚,佩玉鸣鸾罢歌舞。
画栋朝飞南浦云,珠帘暮卷西山雨。
闲云潭影日悠悠,物换星移几度秋。
阁中帝子今何在?槛外长江空自流。
可以想象,这篇脍炙人口的历史第一骈文《滕王阁序》,经过现场那么多的文艺大咖文学大V的转发后,会火爆成什么样。以火箭速度上热搜第一是肯定的,而在长安城里,人人传颂,又传到唐高宗那里了。
当他读到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句,不禁拍案,惊道:“此乃千古绝唱,真天才也。”再往下看到《滕王阁诗》,高宗又连声叹道:“好诗,好诗!作了一篇长文字,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,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!真乃罕世奇才!”
这会儿又变奇才了!到底是奇才还是歪才,皇上说了算。
高宗问道:“现下,王勃在何处?朕要召他入朝!”太监吞吞吐吐回答:“王勃已落水而亡。”
公元676年春夏,王勃在交趾县见到了生活窘困的父亲。不久后,王勃便踏上归途,当时正值夏季,南海风急浪高,王勃不幸溺水,惊悸而死,享年26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