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青草原博客 | 技术建站,让你对手追赶

人民军队建军九十年军服发展

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诞生以来,军服发展也经过了漫长曲折的九十年。在革命战争时期,先后经历了红军军服、八路军和新四军军服、解放军军服。受客观条件限制,在整个战争年代我军装备简陋,主要是“小米加步枪”和粗布军装,军服式样单调、品种单一,基本上只能维持最低的功能需要。



90年的风雨征程,我军军服从最初的“东拼西凑”发展到如今配套完整的军服体系,见证了我威武文明之师的良好风貌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我军进入新的发展时期。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军队建设的需要,先后装备了50式、55式、65式、85式、87式、07式军服,军服总体水平不断提升。

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军服(1927-1937)

红军创建时期,革命根据地地域狭小,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军事“围剿”和经济封锁,条件异常艰苦。当时红军的服装主要靠自制以及从敌人手中缴获而解决,有什么,穿什么,没有统一的样式。直到各苏区红军组织生产了军服,红军式样才大体上逐渐趋向一致。但当时对红军服装样式、颜色、用料等没有明确的统一规定,各地红军被服厂因条件的限制,生产的军服式样也不完全一致。



红军副总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叶剑英

红军穿的服装多是中式便衣裤,有两大两小无袋盖的口袋,也有的是对襟两个或3个口袋。5个扣子,用布结或用布包铜钱、麻团做扣子。裤子是没有插手口袋的直筒长裤。有的穿着列宁式和中山式服装。红军帽子的式样,也不尽相同,有的部队戴八角帽,有的部队戴六角帽,还有的部队戴学生帽。以后才统一为八角帽,但又分“大八角”“小八角”。军帽上都缀红五角星,衣领佩红领章。这是当时从衣服上识别红军的唯一标识。做军服用布,主要用窄幅粗布、细棉布。颜色有灰色、青色和蓝色。

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,全军的服装样式和颜色才真正有条件统一起来。



三个红军战士(1936年陕北)



长征到达陕北的女红军

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、新四军军服(1937-1945)

抗日战争开始后,红军改编为八路军、新四军,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,换穿国民革命军军服,服装样式为中山装式,戴直筒加帽围的圆顶帽,佩戴“青天白日”帽徽,左臂佩戴“八路”“18GA”和“新四军”“N4A”字样的臂章,服装颜色有土黄和灰色。

抗战初期,国民党政府曾给八路军、新四军发放过国民革命军制式服装。1940年后,国民党顽固派连续掀起三次反共高潮,进攻和封锁我抗日根据地,并停发了军饷供给。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全军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,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。经过两年的努力,布匹自给率达到70%以上。

这期间,由于客观条件限制,八路军、新四军军服式样、颜色和用料,不够统一,一般由各大战略区决定。八路军总部和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的军服为灰色;陕甘宁边区部队分灰、蓝两种;晋察冀军区部队为土黄色;山东军区夏服为草绿色,冬服为土黄色等等。用料——以粗布(土布)为主,也有部分细布(洋布)。此外,尚有呢、毛、皮等做军服材料。



一支八路军部队在休息,左臂佩戴“18GA”臂章。



八路军机关干部、战士自己动手缝制棉衣、棉被



整装待发的新四军战士。尽管他们的衣服鞋帽都不统一,但个个神情严肃、斗志昂扬。

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军服(1945-1950)

解放战争初中期,我军各部队仍穿八路军、新四军服装,但相继取消了帽徽和臂章。当时各解放区由于受经济、技术条件的限制,虽然军服基本样式大致相同,但在服装用布、颜色、尺寸和工艺技术要求等方面,差别较大。如服装材料大部分地区规定用粗布(土布),但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华中军区,下服用灰细布(洋布);晋察冀军区连以下干部和战士服装用粗布,营以上干部用细布。在军服尺寸方面,普遍都比较长,尤其是棉上衣更突出,仍然保留了抗日战争时期“二尺半”的老样子。在军服颜色上,大部分地区都规定用土黄色或草绿色,但因染料不能保证,有时也有草灰色、青灰色。

在解放战争后期,我军军需工厂已初具规模,并接管了一批国民党军队的军需工厂,扩大了军服生产能力,为全军统一服装样式、统一生产、统一供应提供了物质条件。

1948年12月军委后勤部召开全军后勤会议,对全军的军服样式、颜色、尺寸作了统一规定。1949年我军服装颜色确定为草绿色,材料为棉平布,帽子改为圆形短檐帽,这种帽子后来被称为“解放帽”,佩戴“八一”红五星金属帽徽和“中国人民解放军”黑字白底红边的布胸章。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服装样式和色彩。



头戴狗皮帽子的第四野战军部队进驻北平



“中国人民解放军”胸章

50式军服(1950—1955)

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解放军开始正规化、现代化建设,由单一军种发展为陆、海、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。为适应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,中央军委决定尽快统一全军服装,以利于全军统一编制、统一指挥。1950年1月4日中央军委批准实行新的军服样式,简称“50式”军服。

50式军服是解放后我军第一次全军统一装备的军服,按陆、海、空三军,干部、战士,男军人、女军人,夏服、冬服等区分。全军干部和陆空军战士夏季均戴大檐帽;陆、空军战士夏服上衣为套头式,紧袖口;全军女军人夏服为连衣裙,冬服为列宁服。陆、海、空军佩戴统一制式的“八一”五角星帽徽和“中国人民解放军”胸章。50式军服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分为不同军种的服装,其中,空军服装样式和陆军基本相同,只是颜色不同;而海军则完全自成体系。



50式军服:陆海空三军干部服装



穿50式军服的陆海空三军女军人

50式军服装备全军后不久,又根据国家和军队的实际作了多次修改、补充,如增加干部呢服、陆军大檐帽改为解放帽、女军人改戴无檐帽、战士套头单衣改为前开襟式,等等。1951年,海、空军军官帽徽改为与本军种军徽样式相同,即分别增加银灰色铁锚和金黄色飞鹰双翼。

55式军服(1955—1965)

1955年,为配合军衔制的实施,全军装备新式军衔服装——55式军服。55式军服是我军军服史上一次比较大的改革。首次突破了我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,将军服分为礼服和常服两大类,品种有了很大增加,用料也明显改善,军官礼服和校以上军官常服采用了毛料,军衔和勤务识别标志也比较系统,使我军军容仪表有较大改善。



1955年国庆节朱德穿元帅礼服在天安门城楼



1955年国庆阅兵骑兵军官方队着55式尉官夏常服

55式军服装备以后,部队也提出了一些意见,当时广大士兵反映最强烈的是船形帽。



戴船形帽的士兵

从1958年起对55式军服陆续作了一些改动,主要是军官平时佩戴新制式军衔领章,肩章在节日、集会、出国或外交等场合佩戴;士兵冬常服均由紧袖口改为散袖口;各级军官的夏常服、尉级军官的冬常服均改为平布制作;陆、空军士兵的船形帽改为解放帽,军官大檐帽作为节日、外交等场合佩戴肩章时戴用,平时也改为解放帽。至此,包括服装用料、肩领章和军帽制式的改革一起,统称为58式服装。

1962年定型生产的“62式”军服,结束了我军长期以来冬服单一层次的“老棉袄”历史,改善了冬服的调节性能和卫生性能,形成了以罩衣、紧身棉衣、绒衣裤、衬衣裤等组成的多层次冬服系列,把我军军服整体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。

65式军服(1965—1985)

65式军服是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制后中央军委批准装备的制式服装。65式军服与55式服装的主要区别是:取消大檐帽和女军人无檐帽,全军男女军人均戴解放帽;取消军衔肩领章,一律佩戴红五星帽徽和全红领章;取消毛料服装,干部与战士由上衣口袋多少区分;海军干部战士军服颜色一律改为灰色,取消水兵服;女军人夏装取消裙服。



“国防绿”和“三片红”

1971年批准装备的71式服装,改进军服材料,俗称“的确良”军服,采用涤锦棉三元混纺布制作单衣,使军服重量轻,外形挺括、美观,耐磨,易洗涤,易干。1973年装备全军,使我军军容得到了较大的改善。

1974年批准装备的74式服装,主要内容是恢复海军1965年前的服装式样和颜色;全军女军人恢复裙服和无檐帽,使过于单调的65式军服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改观。

1978年批准装备的78式服装,主要特点是,扩大化纤材料的使用范围,改进服装制作工艺,减轻单兵负荷量。



带无檐帽穿裙服的女兵

65式军服及其的“改良型”71式、74式和78式军服,从1965年到1985年整整实行了20年,是我军历史上装备时间最长的制式服装。



着74式军服的三军仪仗队

85式军服(1985—1988)



穿新式军服的仪仗兵

改革开放几年后,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,改革我军体制单一、样式呆板、面料落后的服装势在必行。中央军委1984年1月批准服装改革方案,计划在1985年恢复军衔制时装备部队,因此定名为“85”式军服。后因部队精简整编等问题,恢复军衔制推迟至1988年进行。而原计划的换装照常进行,只是暂不佩戴军衔识别标志。1985年5月1日,全军更换85式军服。



85式陆海空三军干部夏常服

85式服装主要特点是取消红领章、红五角星帽徽,恢复以“八一”军徽为主体的圆形帽徽,干部、战士戴大檐帽,佩戴缀钉有军种符号的肩章和领章,增加制式衬衣,团以上干部发毛料服装,服装号型由正负号改为每个号三个型。在当时改善军容、提高适体率、增加军服调节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。特别是在制式单一的65式军服穿了20年之后,85式军服的装备,真有“久旱逢甘霖”的感觉,极大地振奋了士气,同时也为87式军服的研制打下了良好基础。但作为一种过渡服装,85式军服无常服、礼服之分,也没有制式的作训服,仍是单一军服体制。



国庆35周年阅兵式穿85式军服的女兵方队

87式军服(1988—2007)

中央军委在1984年批准装备85式服装的同时,就决定“我军服装应逐步实行礼服、常服、作训服系列化”。1987年8月新的服装方案正式定型并投产,称“87”系列服装。

87式服装的主要特点:一是军服系列较完善。建立军礼服、军常服、作训服和工作服系列,适应军人执行不同任务的要求。二是改进了常服样式。夏常服由立领改成了翻领,封闭数十年的领口终于打开了。三是军服号型设置科学新颖。根据服装用途和着装场合,军服号型分为5号5型和5号3型两个系列。四是军服质量有提高。军官夏常服和士官、学员夏常服,均为毛料织物。五是军衔肩章标志清楚,分级明显,军种符号具有象征性。



穿87式陆海空军夏常服的三军官兵

1988年10月1日,为配合军衔制的实行,87式军服正式装备全军部队,至90年代对87式服装作了补充完善。87式军服建立完善了我军军服系列,实现了军服装备配套化、品种和号型系列化,使我军军服的结构、质量和供应有了显著改善。但由于受到国家经济建设水平等因素的制约,87式礼服大部分没有配发到位,实际上普遍装备的是常服和作训服。



1992年英姿飒爽的女文职干部着87式军服接受检阅

97式与99式、04式、05式军服(1997—2007)

87式军服装备了10年之后,1997年和1999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和驻澳门部队,先后装备“97式”服装。97式军服与87式军服相比,在结构、用料、颜色、服饰及配套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。由于97式军服的完整系列没有装备全军,因此在我军军服史上不能称为单独的一“代”军服。



驻港部队陆军女军官接受检阅



驻澳部队接受检阅

此后,在2000年、2004年和2005年我军都进行了一些局部的服装改革:

2000年全军装备“99式夏服”,主要包括茄克夏服上衣和贝雷帽;



戴99式贝雷帽的女兵

2004年全军士兵装备用仿毛面料制成的“04式士兵常服”,使军容有了较大改观;



刚刚换发04式军服的战士接受检阅

2005年空军装备“05式常服”,颜色由保持了55年的上棕绿、下藏青改为全蓝灰色。



身着05式常服的空军女学员

07式军服(2007至今)

2007年建军80周年之际,全军装备了新一代服装——“07”式军服。

“07”式军服与“87”式军服相比,三军服装颜色都有调整,服装样式结构有较大改进,材料质量和制作工艺明显提高,标志服饰扩展了军服的识别功能,科学确定了新的冬服保暖量和军服号型标准。“07”式军服是我军历史上最全面、最系统、最彻底的一次改革。新一代服装的装备,进一步缩小我军军服装备水平将与发达国家军队的差距,对于提高我军在世界军事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,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


07式陆海空三军军官春秋常服



07式陆军女军官礼服



三军女军官短袖夏常服



2015年12月31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正式成立。2016年7月1日,改换自成系列的火箭军服装。

默认
紫色
蓝紫